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学院动态 > 正文

人民日报和中华网先后专题报道我院在生物基材料领域研究的系列新进展

2025-10-31 11:00 阅读: 编辑:化学化工学院


近日,我院“先进高分子功能复合材料”林宝凤教授团队在生物基材料领域研究取得系列新进展,人民日报和中华网以 “生物基材料:开启农业与食品安全的绿色新时代” 为题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

人民日报报道的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50429690

中华网报道的链接:https://life.china.com/2025-10/23/content_500276.html

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的当下,林宝凤教授团队始终聚焦行业核心痛点,深耕生物基材料领域,以技术创新破解荔枝保鲜、粮食存储绿色种植技术难题。

不同于已有的保鲜研究,团队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基材,巧妙地融合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铁掺杂锌光热杀菌剂(Fe/ZIF-8),采用 “低成本+易规模化”的新工艺制备了多功能活性纤维素基保鲜膜,通过抗氧化、抑制微生物、防紫外线等多重协同作用,有效延长荔枝常温保鲜期,为荔枝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途径,还为食品包装领域提供了一种 “环保、高效、安全” 三位一体的活性材料,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粮食的安全存储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需要,为破解传统温湿传感器在粮食存储中“监测范围有限、成本高”难题,团队以可生物降解的羧甲基淀粉为基材,结合分散均匀的纳米银粒子,开发了低成本温湿度柔性传感器(CPAF),CPAF兼具优异力学性能、高灵敏响应性与光谱抗菌性实际应用中,CPAF 组成的 “智慧感知网” 可实时监测粮仓各区域温湿度变化,异常情况及时预警,有效避免了粮食因受潮、发热而霉变,极大地保障了粮食存储的安全。

食品的安全要从源头抓起,绿色种植、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针对农药过量化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团队根据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虫害,以β-环糊精(β-CD)和海藻酸钠(SA)为载体,巧妙地将甲维盐(EB)和呋虫胺(DNF)两种农药封装其中,开发了定期、定点和定量精准递送的多农药控释系统(EB/β-CD/DNF/SA)和技术,实现了高载药量和对农药EB和DNF的动态控释,为农药的减量化使用奠定基础

林宝凤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天然高分子材料功能化、可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研究,涉及抗菌消毒、药物缓释、智能传感和聚合物增强增韧等多领域应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服务企业项目、广西基金重点项目和广西科技重大专项以及企业横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在材料、化工和食品等领域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一区论文50余篇,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件,已有“高速公路新型养护材料”、“造纸/保鲜材料专用变性淀粉” 、“生物基橡胶增强材料”和“环境降解农膜”等多项技术产品实现了产业化转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校一审:黄 柏  林宝凤

审:尹诗斌  李丽敏

审:周立亚  胡天淑